【党代会巡礼】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踔厉奋发谋发展 干事创业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3-09-22浏览次数:609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注重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办学,在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发展基础、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学院基层组织增添新活力

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教育引导全院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按照“一支部一特色”的标准,进一步丰富党建工作内涵式发展,注重凝练特色,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学院党委积极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全覆盖,推动党支部书记切实履职尽责、争先进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学院全面高质量发展,凸显成效。以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10个党支部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其中4个党支部达到“校优质党支部”标准。2个支部获评“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1个党支部获评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2个党支部获评校“特色党支部”2个党支部获评校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个党日活动获评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委获评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突出优势,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突出优势、培育特色,全力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专业与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紧跟“互联网+”形势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行业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专业内涵的升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学院出台《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课程组及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成立24个核心课程课程组,成立院教师发展中心。获批省级重点教材4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数字电路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获批江苏省一流课程。编写蓝墨云教材5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1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学院各专业认证工作有序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信工程专业202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自动化专业也向认证协会提交了申请。中兴通讯ICT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

德乐教,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加强过程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提升综合素养,注重育人质量。全校率先开设新生引导课,系好大学生涯第一粒扣子,推进创建优质课堂工程,走好课堂教学最后一公里。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获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9项,其中,重点项目19项,一般项目29项,校企合作基金项目1项。获批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9项。落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组织、选拔、培训工作。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蓝桥杯等各类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计761人次、283项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全国三等奖以上97项。

聚才引智,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得到新提升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引人和用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成立院级教师发展中心,抓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强化服务质量,积极为优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共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包括高级职称60人,占比54%博士71人,占比64%有国(境)外交流经历的教师40人,占比36%;双师型教师71人,占比64%。在机械工程领域下我院导师培养研究生在校生372人,招生183人,毕业64人,授予硕士学位64人。现有学科团队成员45其中,硕士生导师37人,教授10人,博士62人,1人为江苏省特聘教授,4人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中青年带头人,7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对象,3人为常州市“831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人才队伍更具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校地融合,协同创新,科技服务能力实现新跨越

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谋划、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找准着力点,加强校地融合与校企合作,率先进行产科教融合、学科交叉、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坚持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省重点产业学院1.0版到2.0版建设见成效。学院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政、企产学研科技合作,服务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成为江苏省冷链学会发起单位之一、理事长单位。融入地方产业链,成为常州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推进高校智力供给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多方协同高效发展。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9项、市厅级项目18项,横向项目108项。学院科研到账经费5338.52万元。签订产学研合作基地19个。教师发表高级别论文111篇。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奖(创新发展)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1项、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概念组二等奖1项、江苏省冷链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冷链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14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


(文\朱莉 图\吴媛媛 编辑\卢俊铭 审核\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