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持续的建设中以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逐步形成了工业感知与控制技术、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导航控制与应用和生物分子智能预测和动态模拟4个研究方向。本学科2009年成为我校江苏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省唯一)支撑一级学科之一,20135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实地考察验收。2014年继续被确定为我校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16年申报获批了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通过检查验收,全面完成了学科建设的任务要求,202012已完成学科验收。

本学科现有学科团队成员43人,教授10人,博士36人,博士比例达到83.7%。团队中2人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3人为常州市“831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31人。

本学科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级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41项;授权发明专利52件,成果转化11项,承担横向课题11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第2完成人,第3单位),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1单位,1项为第2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总计获得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

本学科建有江苏省电气信息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重点建设产业学院、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4个省部级教科研平台;建有常州市物联网新技术与应用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微型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应用研究平台。

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国家一流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

学科方向一:工业感知与控制技术

本方向主要从事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工业分布式测控系统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工业产品外观检测、缺陷检测、质量检测、产品分类、部件装配,作物识别等领域的测控系统开发与设计中;研究被识别对象的三维尺寸或位置的快速非接触测量方法,进而创新与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控制技术。学科方向带头人:罗印升教授,骨干成员:张建斌教授、刘晓杰教授、王田虎副教授、张晓玲副教授等12人。本学科方向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

学科方向二: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

本方向从事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应用先进的系统辨识方法,探索并丰富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体系;针对复杂大系统,探索大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机理,寻求有效的分散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进一步阐明广义大系统分散控制以及动态性能控制的机制;进行Markov跳变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控制器设计的理论研究,探索Markov跳变系统理论的实际工程应用。学科方向带头人:沃松林教授,骨干成员:韩晓新教授、江波副教授、周小勇副教授、倪福银副教授、李博副教授等8人。本学科方向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学科方向三:导航控制与智能决策

本方向主要从事智能体的协调控制及群体间协同控制方法、无人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无人机群编队控制和任务智能规划技术、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和协同通信融合技术、人工智能动态决策与在线智能自适应制导和控制的融合技术、复合精确导航、制导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学科方向带头人:姚克明副教授,骨干成员:贺乃宝教授、朱幼莲教授、俞洋副教授、陶为戈副教授、薛波副教授等15人。本学科方向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项。

学科方向四:生物分子智能预测和动态模拟

本方向主要从事基于信息学科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生命和医学领域的生物分子结构智能预测、动态模拟及其生物学功能关系。围绕生物分子结构预测方法的热点和难点,如打分函数设计和分子柔性开展研究,采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方法,提升生物分子结构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多尺度计算方法对生物大分子变构和动力学过程进行计算建模和仿真,预测生物大分子在行使其生物学功能过程中的动态构象转变状态。学科方向带头人:常珊教授,骨干成员:许晓军教授、孔韧研究员等8人。本学科方向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7项。(2021年9月)